#三国风云录#
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,诸葛亮就遇到了人生最后一个对手司马懿。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交锋中,留下了一个故事,那就是“死诸葛吓跑活仲达”。人们常以这个故事来评判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水平。那么,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.死诸葛吓跑活仲达。
这个故事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期。诸葛亮在他的最后一次北伐中付出了最大的努力。此战之前,为了解决粮草不足的问题,诸葛亮特意积攒了三年的粮草,将粮草运往汉中。为了解决运输物资的问题,他使用木牛木马进行运输,借助机械动力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在军事方面,诸葛亮投入了蜀汉最大的兵力。蜀军总兵力约有十二万人。以往的北伐,诸葛亮一般只带三分之二的兵力,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留在国内以防万一。而这一次,诸葛亮派出了十万大军,可以说是达到了蜀军的极限。同时,诸葛亮邀请东吴一起出兵,形成东西进击曹魏的局面。
在作战指挥方面,诸葛亮一改以往沉着稳重的作风,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。他不断寻找魏军防守的漏洞,主动出击,让魏军心慌意乱,筋疲力尽。这一切引起了曹魏内部的担忧,也引起了司马懿的思考。
一方面,司马懿故意说大话,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作战指挥能力。
一方面,千方百计稳住局势,不让诸葛亮进步。最后,通过司马懿的努力,诸葛亮终究未能在战斗中形成突破口,只好与司马懿正面交锋。为了对抗司马懿,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,但司马懿坚持战前与曹睿制定的战略。那就是坚守不战,等诸葛亮粮草全无后撤退,再追击。所以,司马懿坚持不住。
诸葛亮在多次挑战不成的情况下,采用了咄咄逼人的方式。他派使者给司马懿送来女人的衣服首饰,还嘲笑司马懿像女人一样胆小。然而,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对此置之不理,反而款待了蜀军使者,以求解开自己的谜团。
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的病情后,也就明白了诸葛亮的身体状况。诸葛亮碍于身体状况,千方百计谋求与魏军决战。为此,司马懿坚定了自己的决心,让曹睿派出一名督察,协助他镇压部下,继续与诸葛亮对峙。
诸葛亮看穿了司马懿的计谋,便照他的计谋,率军就地屯田。这场战斗变成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意志较量。这里的关键是时间。就看诸葛亮的身体和曹魏军队的坚持,哪个能坚持得更久。最终,诸葛亮的身体没能坚持到最后,满怀遗憾地病死在五丈原的蜀军营中。
司马懿接到当地百姓的报告说诸葛亮撤军后,便按照既定的战略出兵追击蜀军。
不过,当司马懿追上蜀军的时候,蜀军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。相反,蜀军展开严阵以待,对魏军摆出进攻态势。司马懿见状,立即撤军回营坚守。蜀军吓跑司马懿,从容重整。
等到司马懿发现蜀军走了,查看蜀军留下的营房时,才确定诸葛亮已经去世。可此时,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军,却再也追不上了。就这样,留下了“死诸葛吓跑活仲达”的故事。司马懿听了这个故事,并不生气。他嘲讽地说:“我能预知生,不能预知死。”
第二,司马懿为什么怕诸葛亮。
大家都认为,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畏惧,并不是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开始的。
在诸葛亮发动的第四次北伐中,司马懿因为对付诸葛亮的计谋,被部下诟病。在这些属下之中,反应最剧烈的当属张贺。
司马懿率领魏军与诸葛亮蜀军作战时,采取的战术是尾随诸葛亮蜀军,远远牵制。一旦诸葛亮要打司马懿,司马懿就会固守军营不战。多次这样的较量之后,司马懿的部下实在是忍不住了,纷纷请战。甚至说司马懿怕诸葛亮如虎,令世人笑话。无奈之下,司马懿只好出征,却在潞城之战中惨败。
最终,诸葛亮粮草耗尽,不得不撤军。这时,司马懿改变了不战的策略。他派不愿战斗的张郃去追击诸葛亮。
结果,张郃在木门处被诸葛亮埋伏,中箭身亡。这件事给了司马懿一个深刻的教训,留下了心理阴影。
其实诸葛亮的很多战术都是蜀军独有的。这些战术都是刘备时期流传下来的,经过战争考验,行之有效。比如这种在撤退中反击敌人的战术,在诸葛亮初出茅庐的时候,刘备就在博望坡给诸葛亮展示过。当时,曹操派夏侯惇率军攻打刘备,双方一度对峙。于是刘备烧了营寨,假装撤退。夏侯惇率军追击刘备时,突然被刘备偷袭,战败。
这一切想必给当时初出茅庐的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在北伐时也采用了这一战术,并屡试不爽。
在他的第二次北伐中,陈仓之围无法阻挡。由于粮草已尽,敌军援军即将到来,诸葛亮率军撤退。魏军劲将王双率军追击诸葛亮,被诸葛亮击败,王双被斩首。诸葛亮第四次北伐,就是用这个战术杀了名将张郃。
我们可以想象,诸葛亮的战术可谓是炉火纯青。作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,张郃久经沙场,对战场地形的观察非常仔细。这样的老将,能落到中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诸葛亮在这次埋伏中的聪明才智可想而知。司马懿最怕的就是对诸葛亮的退却反击战术不了解。
3、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真相。
其实,诸葛亮第四次北伐,正是诸葛亮军事思想成熟的时期,也是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的时期。诸葛亮虽然把自己比作管中乐仪,但文武双全。不过,刘备手下军事人才众多,缺的就是治国人才。所以,在刘备时期,他更多的是依靠诸葛亮的治国能力,让他去治理地方,来保证他的粮足和兵足。
直到刘备死后,由于屡战屡败,蜀汉北伐的两支主力全军覆没。这时,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司隶都尉,开始掌管兵权。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后,不负众望,组建了新的蜀军。诸葛亮率领这支大军南征南中,北征曹魏,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。
诸葛亮虽然有很高的军事素养,但是理论还是需要实践的。
诸葛亮在前三次北伐中,屡受挫折,提高了实战能力。自第四次北伐以来,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有了质的飞跃,开始日趋成熟。就在这个时候,司马懿遇到了诸葛亮。
司马懿在抵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,也在观察诸葛亮的军事作风,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自己的谋略。经过鹿城之战,他了解到诸葛亮大军的战斗力,决定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。诸葛亮因缺粮撤军后,鉴于诸葛亮后勤困难,决定与诸葛亮进行物资消耗战的策略。诸葛亮撤军时,司马懿坚持让张郃率军追击。他也想验证一下自己最后的策略,那就是追击诸葛亮的退路。
就这样,在面对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后,司马懿就形成了自己对付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策略,即“但坚守城墙,以破前线。得之必去,去追击”。它,是彻底胜利之道。”可见,司马懿在抵抗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并取得最后胜利时,忠实地执行了这一战略。他坚持不住,死了诸葛亮,逼退了蜀军。
不过,在这个攻略上,司马懿对其他部分的信心是十足的,唯一没有把握的就是最后一点,他会去追击。这是因为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特有的撤退反攻战术,让他难以掌握。即使付出了张郃战死的代价,司马懿得到的也只是追击的蜀军可能上当的情报,除此之外,再无其他。
如此一来,司马懿所谓的全胜就很难实现了。
这也是司马懿在追击蜀军的时候,总是非常不安的原因。由于出兵仓促,未能先到蜀军留下的营寨侦察。这让他对蜀军撤退产生了种种猜想。如果诸葛亮真的病死了,那该多好,但如果诸葛亮故技重施,那他可能会重蹈夏侯惇、王双、张郃的覆辙。
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心态,当司马懿追上蜀军的时候,看到蜀军阵势森严,丝毫没有为诸葛亮的死而慌张。司马懿心中的第一个判断就是自己被诸葛亮忽悠了。司马懿为免自己遭受意外损失,立即撤兵回安营。
结论:
在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期间,他与司马懿进行了长期较量。双方不仅是在战场上较量,更是在意志上较量。最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无休,蜀军被迫撤退,司马懿大获全胜。
然而,司马懿没能完成追击蜀军的任务,更谈不上取得全胜。这是因为他害怕蜀军的撤退反击战术,生怕被偷袭。不过,他最大的对手诸葛亮的死也让他松了一口气。蜀军最大的一次进攻到此结束,曹魏也摆脱了日后最大的威胁。在这种心情下,司马懿也能从容应对别人“死诸葛吓跑活仲达”的嘲讽。